【換日線時事】美國「人造太陽」技術突破,能全面商用化嗎
美國能源部科學家在 12 月 13 日宣佈,在核融合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人類將有機會在不遠的將來,使用「取之不盡的潔淨能源」,能源部長 Jennifer Granholm 也在記者會上表示,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成果,並可以促使更多的研究與發現。
關於這項技術,其實在台灣也有許多相關新聞,例如 2019 年媒體大幅報導,清華大學退休教授楊銀圳在一個小小的實驗室裡,就成功做出了可控的核融合實驗,只可惜這個消息後來被證實是假新聞的成分居多;更早還有台東大學的學生陳國益,也號稱在實驗室裡弄出了核融合反應,但後續也不了了之。
「核融合」到底是什麼?
這個被稱為「人造太陽」的東西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?其實,人類早就掌握了這門技術,在 1953 年被當成武器做出的「氫彈」,就是首次在地球上進行的核融合反應,只不過反應過程太劇烈,因此如果想要應用在一般能源供應,重點會是如何準確控制釋放能量的過程,而非透過爆炸。
而所謂的核融合(又稱核聚變),與比較常聽到的「核分裂」不同,後者就是大家習以為常又避之不及的核電廠,主要是利用中子撞擊一顆較重的原子(例如鈾元素),重原子就會分裂成兩顆較輕的原子,過程中會釋放出能量;而核融合的原理剛好反過來,是把兩顆較輕的原子(例如氫)對撞後,強迫他們「黏」在一起,過程中一樣會放出能量,且約是核分裂的 4 倍之多。至於釋放出能量的來源,兩者皆是來自於反應過程中因原子分裂或融合所減少的質量,也就是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互換公式:E = mc2。
一點點的質量轉變,所產生的能量是極其巨大的,以核電廠裡的「鈾-235」分裂為例,1 公克的鈾-235 完全發生裂變,減少的質量大約為 0.09%,也就是 0.9 毫克,卻可以釋放 810 億焦耳(J)的能量。